白蛋白在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的应用一直存在争议。近日十大炒股配资平台,阜外医院吉冰洋等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,术前白蛋白水平>40 g/L患者在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使用20%白蛋白溶液可能会增加急性肾损伤风险。
研究者指出,尽管有研究认为白蛋白可能具有减轻氧化应激、保护血管内皮等潜在益处,但此前的随机对照试验和荟萃分析显示,白蛋白在心脏手术中的使用并未显著降低主要不良事件风险。
关于术中输注白蛋白对肾功能影响的研究结论并不一致。部分研究指出术中使用白蛋白与术后急性肾损伤风险增加相关,而另一些研究则未发现显著关联。研究者推测,术前白蛋白水平的差异可能是导致这些矛盾结果的重要因素。
这项单中心回顾性研究纳入了2018~2023年在阜外医院接受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的28298例成年患者。根据患者术前白蛋白水平将其分为4组:≤35 g/L、35.1~37.5 g/L、37.6~40 g/L和>40 g/L,并采用倾向评分匹配和逆概率加权(IPW)模型等方法,评估术中输注20%白蛋白对心脏手术相关急性肾损伤(CSA-AKI)的影响。在倾向评分匹配后形成2541对患者。
结果显示,术前白蛋白水平>40 g/L的患者接受术中白蛋白输注后,CSA-AKI风险显著增加。
展开剩余58%进一步分析显示,术前白蛋白水平>40 g/L的患者发生CSA-AKI的风险增加38%,IPW模型进一步验证了这一结果(OR=1.63)。
值得注意的是,而在所有组别中,术中白蛋白输注与2期和3期CSA-AKI的发生并无显著关联。
研究还发现,术前白蛋白>40 g/L的患者在术中无论是否输注白蛋白,血清白蛋白的下降幅度最大。
研究者分析,这可能与手术过程中更大的液体负荷、毛细血管渗漏增加等因素有关。鉴于这种易感性,外源性白蛋白输注可能进一步加剧液体超负荷、组织渗漏和炎症反应,最终增加急性肾损伤风险。
该研究提醒,在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使用白蛋白时,应充分考虑患者的术前白蛋白状态,对于术前白蛋白水平>40 g/L的患者,需谨慎评估白蛋白输注的获益与风险,避免不必要的使用。
研究者分析,术中输注白蛋白增加CSA-AKI风险的可能机制包括血浆胶体渗透压改变引发的渗透性肾病、近端肾小管细胞炎症反应激活,以及液体超负荷导致的组织水肿等。此外,术前白蛋白水平较高的患者可能本身对容量变化更为敏感,外源性白蛋白的输入进一步加剧了液体失衡和炎症反应。
转载: 请标明“中国循环杂志”
关于非法网站冒用我刊名义进行征稿的特别提醒
近期我们发现一些网站冒用“中国循环杂志”名义征稿,并承诺“职称论文权威快速发表”。
我刊郑重提醒各位作者,向《中国循环杂志》投稿,一定要登录中国循环杂志官方网站:
http://www.chinacirculation.org
进入“作者投稿”十大炒股配资平台,在“作者投稿管理平台”中投稿。
发布于:北京市万生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